2022年8月更新

类黄酮 是一种优效的抗氧剂,而异黄酮是与类黄酮相关的含碳有机化合物。豆类是异黄酮的主要膳食来源,特别是大豆和豆制品。异黄酮作为一种植物动情素,来自于具有类似动情素的荷尔蒙特性的植物,同时也是优效的抗氧剂,并已被证明具有缓解炎症和抵御细菌特性。科学家认为,异黄酮也可能在预防各种慢性病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心脏病和认知障碍。

异黄酮可提供促动情素或抗动情素的活性,取决于先前存在的动情素活性。因此,当动情素水平较低时(如绝经期),应增加动情素活性;如果动情素水平较高,则应控制动情素效应。人体医学研究表明,绝经期女性食用更多的豆制品和大豆异黄酮后,潮热症状可能会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她们的骨骼健康状况也更为理想,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此外,富含豆类和豆制品的饮食可能有助于降低患上慢性乳腺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豆类是异黄酮的常见来源。这些豆类包括:

异黄酮 被认为具有增进健康的特性,对下述健康问题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异黄酮与骨骼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骨密度逐渐降低。尽管女性受其影响大于男性,但无论男女,均有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骨病,已经影响了全球约2亿人。患上骨质疏松症之前,患者还会经历一种称为骨质减少症的症状,即骨骼变得比正常情况下更为脆弱。一旦骨质疏松症发生,骨骼会变得更薄,造成骨脆性增加。大豆所含的异黄酮可能对此具有保护作用。

2012年的一项针对更年期女性的系统回顾研究发现,与未补充大豆异黄酮的女性相比,食用大豆异黄酮者其骨密度增加了54%,骨吸收减少了23%。

2017年的一项研究评估了200名更年期女性的骨骼健康状况。6个月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大豆异黄酮可能对骨骼健康有益,其作用可能堪比某些配方方剂。然而,由此导致的促甲状腺荷尔蒙TSH增加可能被视为不良后果。不过,进行一项简单的血液测试即可对甲状腺功能减退进行筛查。

相比之下,2015年一项针对乳腺恶性细胞幸存者的研究发现,每天摄入超过62毫克的大豆异黄酮与女性前臂的骨密度降低相关联。前臂是一个可以轻松测量骨密度的部位。然而,这项研究仅是一个异常值。

2017年《美国医学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对从红三叶草中提取的异黄酮与益生菌的组合进行了评估。与安慰剂组相比,受试者在服用这一组合一年后骨质流失减少。

如果你开了配方方剂来帮助修复骨质疏松症,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不要停止用方剂。异黄酮 也可能提供其他益处。

异黄酮与心血管疾病

心脏病是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头号杀手。遗憾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西式生活方式,更为健康的家族传承饮食被逐步取代,心脏病和心脏病发作导致的过早死亡将持续攀升。

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近100万人死于心脏和血管疾病,而这种状况本可避免。全世界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又是这个数字的十倍。血压高是心脏病的主要危险诱因之一——在全球76亿人口中,超过10亿人患有血压高。吸烟、缺乏运动和不良饮食都会显著增加风险。

2018年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大豆异黄酮对更年期女性患心脏病风险的影响。随机分配200名女性分别摄入15克含有66毫克异黄酮的大豆蛋白,以及15克无异黄酮的大豆。在这项研究中,受试女性在两餐之间以能量棒的形式服用补充剂。这项研究持续了6个月。

在此之后,受试者的血压和其他代谢参数如葡萄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均显著降低。研究人员预测,10年后冠状动脉血管硬化的风险将降低27%,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将降低37%,而心血管疾病将总体降低24%。此外,研究人员估计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可能减少24%。

异黄酮、代谢、体重和糖

肥胖正迅速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健康问题。随之而来的是糖代谢病风险的增加,糖代谢病会诱发许多其他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病和肾脏疾病。健康饮食和日常锻炼固然重要,而大豆异黄酮 也可能带来福音。

2013年《营养素》期刊的一项营养荟萃分析研究评估了绝经后女性补充大豆异黄酮的效果。研究表明,“补充大豆异黄酮可能有助于减轻体重并控制血浆中的血糖和胰岛素。” 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特别是其含有的活性因子染料木黄酮,可能帮助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这些研究揭示了异黄酮的益处,但选择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整体健康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异黄酮与更年期症状

潮热通常发生在女性绝经前和绝经期。这种突如其来的燥热症状是由动情素水平的波动和/或快速变化引起的,往往令人不适。幸好,并非所有女性都会受其影响。然而,有些受影响女性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几年,甚至有些女性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十几年。

许多女性出于对荷尔蒙替代方方剂副作用的担忧,考虑采用更天然的替代物来优化更年期症状。大豆异黄酮就是这样一种替代物。

2013年,《科克伦综述》针对异黄酮进行了一项研究,其中包括43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4364名受试者。研究人员认为,可能存在强烈的安慰剂效应。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异黄酮的益处。然而,研究人员也确切评论说,4项未纳入研究结果的试验,包括受试者摄入30毫克或更多的染料木黄酮,显示了异黄酮在预防潮热方面可能确有助益。因此,如果你正在服用大豆异黄酮补充剂缓解潮热和夜间盗汗症状,应确保补充剂中染料木黄酮成分的存在。该成分应列于标签之上。

2015年的一项异黄酮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研究分析了15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49至58岁的女性受试者。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植物动情素似乎可以降低绝经期女性的潮热频率,且没有严重的副作用。”

2015年的一项研究将大豆异黄酮与医生经常开具的配方方剂雌二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优效控制更年期症状。具体而言,异黄酮 在摄入第13周时可达到总优效性的一半,在摄入第48周时方可达到总优效性的80%。另一方面,配方动情素需要三周即可生效。如需获得满足个人需求的上佳选择,请咨询医生。

2016年发表在《美国医级会杂志》(JAMA)上的一篇综述回顾了62项研究,研究共包括6653名女性。回顾发现,摄入含有异黄酮的植物动情素可能与潮热次数减少和缓解女性私密部位干燥相关联,这两种症状都是常见的更年期症状。然而,夜间盗汗率并无差异。对此建议进行其他研究。

2017年的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红三叶异黄酮(>34 mg/天)与益生菌 的组合在为期12周的研究中,在减少潮热症状方面比单全使用安慰剂可能更具功效。

异黄酮与大脑健康

随着人口老龄化,认知障碍、老年痴呆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日益普遍。当研究人员研究如何预防和疗愈这些疾病时,发现许多人经常补充B族维生素 姜黄素 ,帮助优化大脑健康。异黄酮 也可能有益于大脑健康。

2017年的一项研究回顾了15项关于异黄酮的研究,结论认为,“在半数研究中,大豆异黄酮可能会优化认知正常的老年人的执行力和记忆力,且大多具有中等效力。” 此外,2018年的一项研究还表明,异黄酮可能有益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种病是老年痴呆症的常见病因。

值得注意的是,食用富含坚果和种子的低糖饮食 、定期锻炼并避免吸烟对维护大脑健康也很重要。

异黄酮与乳房健康

研究表明,在大豆异黄酮摄入量较高的饮食文化中,慢性乳腺疾病的患病风险较低。目前正在进行更多研究,以进一步评估这种关联性。 还有研究发现,存在于大豆异黄酮中的染料木黄酮可能对慢性乳腺疾病的致病途径产生优效控制。

但请切记,每每谈到慢性病修复时,千万不要忽视医生的建议。本文信息全粹用于教育目的。

异黄酮与结肠和胃健康 

全球范围内,每20人中就有1人有罹患结肠癌的风险,结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细胞变异。富含植物纤维的饮食可以作为预防结肠并发症的一项有益措施,同时50岁后需进行常规结肠镜筛查。有些人可能需要提前进行筛查。

200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大豆异黄酮、味噌汤和豆制品的高摄入人群中,对结肠癌并没有保护作用。然而,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饮食中摄入大量大豆的女性患结肠癌的风险可能降低21%。这项研究没有显示男性发病率的降低。

2016年《欧洲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多吃富含大豆的食物与胃癌风险的轻微降低具有相关性。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大豆异黄酮 对已经确诊结肠癌或胃癌的患者有帮助。 同样,此信息仅用于教育目的,并非修复建议。

异黄酮与前列摄护腺健康 

前列摄护腺肥大的症状影响了25%的40岁以上男性和80%的70岁以上男性。其症状可能包括尿频、尿急、排尿迟缓断续和滴沥不尽。欧美人的患病风险较高,而亚洲人的患病风险较低。

饮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并减少糖分和简单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有助于保持前列摄护腺健康。超重和肥胖也会增加前列摄护腺肥大的风险。

据了解,异黄酮 可能会阻止睾酮对前列摄护腺的生长促进作用。

2009年一项使用大鼠的动物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能会控制前列摄护腺肥大。此外,2012年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这项初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在12个月内,异黄酮仅略优于安慰剂,两组中均出现令人惊喜的有益效果。”

2014年《循证补充和替代医级》的一项研究表明,富含异黄酮和花青素的黑豆提取物在动物试验中可能使前列摄护腺缩小,这可能对良性前列摄护腺肥大患者有益。

我本人也会开具前列摄护腺肥大的配方方剂,许多患者也因此受益。总的来说,这些方方剂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较少。然而,对于想避免服用配方方方剂的人群来说,异黄酮 不失为一种尝试。

参考资料:

  1. 作者:Yu J,Bi X,Yu B,Chen D。异黄酮:缓解炎症作用和可能的注意事项。《营养素》。2016年;8(6):361。2016年6月10日发表。doi:10.3390/nu8060361
  2. 植物动情素疗愈更年期的利弊。作者:Bedell S,Nachtigall M,Naftolin F。《类固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杂志》。2014年1月;139():225-36。
  3. 《医级营养》。2017年10月15日;34(增刊 4):36-40. doi: 10.20960/nh.1569。
  4. 《方方剂化学中的防御恶性疾病方方剂》。2013年10月;13(8):1178-87。
  5. 作者:F. Rincón-León,《机能性食品》,编辑:Benjamin Caballero,《食品科学与营养百科全书》(第二版),学术出版社,2003年,第2827-2832页,ISBN 9780122270550,(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012227055X013286)
  6. 《骨质疏松国际期刊》,2006年12月;17(12):1726-33。电子出版物 2006年9月16日。
  7. 《亚洲太平洋热带医级杂志》2012年3月;5(3):243-8. doi: 10.1016/S1995-7645(12)60033-9。
  8. 《骨矿物质研究杂志》2017年1月;32(1):157-164. doi: 10.1002/jbmr.2927。电子出版物 2016年9月6日。
  9. 作者:Baglia ML,Gu K,Zhang X等。乳腺恶性细胞幸存者大豆异黄酮摄入与骨矿物质密度的关系。 《恶性细胞变异成因与控制》。2015年;26(4):571–580. doi:10.1007/s10552-015-0534-3
  10. 《美国医学营养学期刊》2017年9月;106(3):909-920. doi: 10.3945/ajcn.117.153353。电子出版物 2017年8月2日。
  11. 《营养代谢与心血管疾病》2018年7月;28(7):691-697. doi: 10.1016/j.numecd.2018.03.007。 电子出版物 2018年4月10日。
  12. 《营养素》。2013年1月;29(1):8-14. doi: 10.1016/j.nut.2012.03.019。电子出版物 2012年8月2日。
  13. 《分子营养与食品研究》2016年7月;60(7):1602-14. doi: 10.1002/mnfr.201501024。电子出版物 2016年5月12日。
  14. 科克伦系统综述数据库,2013年12月10日;(12):CD001395. doi: 10.1002/14651858.CD001395.pub4。
  15. 作者:Chen MN,Lin CC,Liu CF。作者:Chen MN,Lin CC,Liu CF。《更年期》。2015年;18(2):260–269. doi:10.3109/13697137.2014.966241
  16. 《美国医级会杂志》。2016年6月21日;315(23):2554-63. doi: 10.1001/jama.2016.8012。
  17. 《美国纽约科学院年刊》。2017年9月;1403(1):150-163. doi: 10.1111/nyas.13459。
  18. 《国际分子科学杂志》2015年5月13日;16(5):10907-20. doi: 10.3390/ijms160510907。
  19. 作者:Va rinska L,Gal P,Mojzisova G,Mirossay L,Mojzis J。大豆与乳腺恶性细胞:关注血管生成。 《国际分子科学杂志》2015年;16(5):11728–11749。2015年5月22日发表。doi:10.3390/ijms160511728
  20. 电子出版物 2014年12月30日。
  21. 《恶性细胞变异流行病学、生物标志和预防》2008年8月;17(8):2128-35. doi: 10.1158/1055-9965.EPI-08-0182。
  22. 《欧洲营养学期刊》。2016年2月;55(1):63-73. doi: 10.1007/s00394-014-0824-7。电子出版物 2014年12月30日。
  23. 《美国医学营养期刊》。2009年4月;89(4):1155-63. doi: 10.3945/ajcn.2008.27029。电子出版物 2009年2月11日。
  24. 《BJU International》2014年5月;113(5b):E119-30. doi: 10.1111/bju.12435。
  25. 作者:Zhang HY,Cui J,Zhang Y,Wang ZL,Chong T,Wang ZM。异黄酮与前列摄护腺癌:一些关键问题综述。《中华医级杂志》(英文版)。2016年;129(3):341–347. doi:10.4103/0366-6999.174488
  26. 作者:Wei Sheng Yan Jiu。2009年3月;38(2):172-4。
  27. 《替代与补充医级杂志》,2012年1月;18(1):54-60. doi: 10.1089/acm.2010.0077。
  28. 作者:Johnson A,Roberts L,Elkins G。更年期补充和替代方方剂。 《循证综合医级杂志》2019年;24:2515690X19829380. doi:10.1177/2515690X1982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