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伤风和流感季节来临时,你可以做些什么来预防伤风或流感病毒引起的咳嗽、打喷嚏甚至更严重的症状?由于目前有疫情,这个问题就変得更为重要了。

‌‌‌‌一些重要的免疫提示:

  • 勤洗手。
  • 避免触摸脸部(或者至少事先洗手)。
  • 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保持至少6英尺的距离)。
  • 随身携带 洗手液 备用,以防附近没有肥皂和水。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建议,洗手液的酒精含量须至少为60%。
  • 咨询你的医学健康提供者,以确定流感疫苗是否适合你。

然而,一些极好的预防伤风和流感策略,其实是和你为实现整体健康的目标而日常做的事情相同。 

Pleasure Point健康和功能医级中心东主Carol Shwery医生说:“这些都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她认为,如果担心自己的机体抵抗能力,应该这样说:“我真的需要专注于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心理上、情绪上和生理上——这样才能变得强壮并尽可能提升我的免疫系统。”

‌‌‌‌促进免疫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

  • 适当地管理压力。
  • 获得充足的修复性睡眠(每晚至少7小时)。
  • 用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来帮助免疫系统。
  • 实行定时锻炼计划,包括适量的有氧运动。

不过,你可能还想在免疫健康计划中加入更多东西。就像你家里备有的急救箱一样,你也应该准备一个“免疫工具箱”。你可以马上开始准备这个工具箱,那么当伤风和流感季节到来时,免疫系统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记住,在开始服用任何补充剂之前,先咨询医学健康提供者是明智之举,特别是如果你正在服药或患有疾病。

免疫工具箱里的6种必备品 

‌‌‌‌维生素D对免疫健康极为重要

你的身体需要 维生素D 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功能,但却无法自行制造。所以维生素D被认为是一种必需的营养素。作为免疫系统的主要调节剂,它是特重要的维生素之一,对免疫健康有好处。

其实,皮肤是能够利用来自太阳的紫外线B(UVB)来制造维生素D的。但是,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有晒伤、中暑和皮肤癌等风险,而接触阳光的时间不夠,则难以保持足够的维生素D水平。

为了维护健康的免疫系统,极好检查一下,确保你的维生素D是在上佳水平。在实验室测试中测量的维生素D形态是25-羟基胆钙化醇(或25-羟基维生素D)。 内分泌学会(知名品牌的内分泌研究机构)建议,血液中的维生素D特少要有30纳克/毫升,如果低于这个水平,每天应补充1500至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 

 维生素D有五种,而人体主要使用的是 维生素D2 (又名麦角钙化醇)和 维生素D3 (胆钙化醇)。因为人体转化维生素D3比转化维生素D2更快和更有效,所以建议补充的形态是D3。

服用适当剂量的维生素D,通常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因为维生素D帮助身体从你吃的食物中吸收钙,维生素D过多的症状通常与钙过量的症状相同。这些症状包括恶心、腹痛、疲劳、头晕、神志不清、口渴加剧和尿频。

‌‌‌‌维生素C与伤风

另一种对免疫系统非常有益的营养素是 维生素C。研究发现,对于身体压力很大的人,维生素C可以将患伤风的风险降低50%。 

然而,证明它能预防普通人患上伤风的证据很少。

但是,在伤风和流感季节补充维生素C,还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根据研究,每天服用至少200毫克,可以减少伤风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在患上伤风后才服用维生素C的受试者,症状并无优化。

Melissa Sophia Joy医生是自然疗法医生,也是Somatic Awakening(一种身心和精神疗法)的创始人,她认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维生素C优于其他类型。“理想情况下,我会建议 脂质体维生素C,因为它是人体内吸收率特高的维生素C,而又不会造成很多胃肠道不适。”

维生素C补充剂一般是安心的。如果使用高剂量,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和腹泻。如果有肾内晶石病历或铁在体内蓄积的情况,那么应该对维生素C的补充持谨慎态度。

‌‌‌‌锌对免疫细胞的益处 

 是一种重要的矿物质,有助于某些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长。研究显示,缺锌时,某些白细胞活动会受阻。

有证据显示,锌具有防病毒活性。根据体外研究,它能控制某些病毒的复制。它还可以优化锌缺乏症患者的免疫系统防御病毒反应。

关于锌对伤风症状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然而,总的来说,补锌在这方面似乎是有益的。一项考科蓝文献回顾发现,“在症状出现后的24小时内使用锌,可以减少健康者的伤风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年人每天的剂量上限为40毫克。如为六个月以下的婴儿,上限为4毫克。

摄入过多锌会引起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腹泻和消化不良。也可能会出现头部疼痛。

锌会在胃肠道中与铜竞争被吸收,所以会有造成缺铜的风险。因此,如要长期补充锌,明智的做法是避免高剂量。每日服用50至180毫克的锌,持续一至两周,尚未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益生菌与肠道健康

肠道中有大量的免疫细胞。这些细胞形成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GALT),约占免疫系统的70%。因此,如果肠道不健康,免疫系统可能会变弱,出现发炎问题。为了修复或维持肠道健康,目标是在肠道内实现“好细菌”和“坏细菌”的适当平衡。

益生菌 是有益的细菌,在消化道中构成天然微生物屏障。这些“好细菌”的作用包括防止有害生物入侵、帮助免疫系统、维护肠道内壁以及增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的吸收率。

然而,当肠道中的“坏细菌”过度生长时,这些细菌会产生一些物质,可使全身炎性反应加剧。这种过度生长的原因可能是压力、喝酒、加工食品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

食用益生菌食品,可能有助于修复或维持“好”与“坏”细菌的平衡。寻找发酵食品,如泡菜、酸菜、红茶菌和绿橄榄(盐水腌制)。你也可以进食 益生元 ,这是一种不易消化的膳食纤维,可以滋养肠道的“好细菌”。

益生元食品的例子包括:

一个美味的提示:黑巧克力同时是益生元和益生菌的来源。建议将黑巧克力限制在每天3/4盎司,并选择含有至少70%可可的种类。

注意:如果你有免疫缺陷或正在接受恶性细胞变异修复,则对服用益生菌应该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医生是个好主意。

‌‌‌‌麦卢卡蜂蜜的防病毒和防菌特性

蜜蜂为带有白花的麦卢卡灌木(原产于新西兰)授粉而生产的蜂蜜具有防病毒和防菌的特性,与传统蜂蜜不同。所以 麦卢卡蜂蜜 可能有助于免疫系统防御感染。

在麦卢卡蜂蜜中发现的两种物质──甲基乙二醛(MGO)和二羟丙酮(DHA),似乎有很强的防菌作用。类黄酮和多酚也是蜂蜜中的化合物,使蜂蜜具有帮助愈合的能力。

此外,麦卢卡蜂蜜在缓解流感和伤风症状方面也可能有益。研究显示,它可以减少咳嗽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它也可以帮助缓解喉咙痛。它不仅能对抗引起疼痛的感染,还能覆盖喉咙内壁,产生舒缓的效果。

麦卢卡蜂蜜的标签上通常会例有防菌强度的等级。你可以在标签上看到“NPA”(非过氧化氢活性)、“UMF”(独特的麦卢卡因子)或“MGO/MG”(甲基乙二醛)。一般来说,数值越高,即抵御细菌活性越高。

氧化镁的浓度范围为0毫克/千克至1000毫克/千克。如果你看到mgo100+,表示此麦卢卡蜂蜜至少含有100毫克甲基乙二醛。当氧化镁超过100毫克/千克时,被认为是有防菌作用。

如UMF在0~5+范围以内,则麦卢卡蜂蜜的抵御细菌活性较低,与普通蜂蜜相似。NPA评级基本上等同于UMF。

麦卢卡蜂蜜一般是安心的。但是,由于有肉毒杆菌中毒的危险,不建议给12个月以下的儿童服用。此外,患有糖代谢病的人,以及那些对蜜蜂或其他类型的蜂蜜过敏的人,在使用之前应该咨询医生。

‌‌绿茶的多酚可能有助于提升机体防御力

喝 绿茶 对免疫健康可能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显示,茶中的多酚──特别是 没食子酸表没食子酸酯(EGCG) 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具有遏抑病毒和细菌活动的能力。

绿茶还含有 左旋茶氨酸 (一种氨基酸),研究显示这种物质能加强免疫反应。它有助于某些白细胞的产生。左旋茶氨酸还有助于产生干扰素γ,干扰素γ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信号蛋白。

你可以选择喝绿茶饮品,或服用绿茶胶囊或液体提取物。当作为饮品适量饮用时,它被认为是安心的。然而,超过800毫克剂量的多酚可造成中毒,或会导致肾和肝损伤。

绿茶含有大量的咖啡萃取(除非是无因的绿茶,)这可能与它的副作用有关,例如头部疼痛、焦虑、紧张、睡眠中断、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 

参考文献:

  1. https://www.fda.gov/drugs/information-drug-class/qa-consumers-hand-sanitizers-and-covid-19
  2. https://academic.oup.com/jcem/article/96/7/1911/2833671
  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24957/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60577/
  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277319/
  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628855/
  7. https://www.cochranelibrary.com/cdsr/doi/10.1002/14651858.CD001364.pub4/full
  8. https://ods.od.nih.gov/factsheets/Zinc-Consumer/
  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37971/
  1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763290/